第7章
不过,既然马皇后认为方时想用墨家思想治国,方时决定再定个志向出来:
“正本清源还是可以做到的,有些东西已经过时了,就该革新;有些人跪下了,就该一辈子待在耻辱柱上。
微臣相信,就算孔子复生,也不会认这些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后人。”
[革新?后人?]
马皇后瞬间想到了曲阜,脸上警告之意尽显:
“祸从口出!就算你能做到,也要放在心里,别到处瞎扯。”
“微臣相信皇后,所以才吐露些心声,别人微臣是一个字也不会透露。”
马皇后轻轻摇头:“也不知道说你什么好,该说你单纯还是说你聪明?
本想着给你安排个文官家的女儿,现在看来是不行,你给我出了个难题。”
“随便就好,像微臣这种穷鬼,有妻子就算不错了。”
“噗呲!”
马皇后笑骂道:“胡说!东宫司柬多少人上赶着呢!
我听太子说了,你准备今天呈上奏疏,细数处置那些官员的利弊。
现在也快下朝了,你先去东宫,太子怕都等不及了。”
“是!微臣告退。”
方时走后,马皇后重新捧起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
[这小子年纪轻轻,心怎么就这么大?]
[重八想要清理胡惟庸都要一步一步来,你开口就是正本清源,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算了,好不容易出个人才,给标儿的那些臣子,老的老、死的死,这个还是要保住。]
想到这,马皇后放下书本,往御膳房走去,她得跟朱元璋好好商量商量。
随着胡惟庸的倒台,大量的工作压在朱元璋身上,为了及时处理政务,朱元璋不得不设立春夏秋冬四辅官。
这四辅官不仅仅辅佐朱元璋,更是东宫的太子宾客,位列公、侯、都督之次。
王本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朱标对其学识也是赞叹不已。
“太子殿下,既然陛下有意重开科举,虽未确定时间,却还是要提前准备,是否先发一些经典给北方士子?”
朱标点了点头:“确实要提前准备,四书五经原本先开始印刷,至于注释孤再跟父皇商量下,到底是用朱文公的还是用康成先生的。”
听到这话,王本轻声劝道:“蒙元科举取士,以朱子集注为主,天下士子大多推崇晦庵先生。”
朱标轻叹一声:“这也是父皇迟迟不开科举的原因,北方虽有江汉先生(赵复)传播理学,可毕竟不如南方,更遑论幽云十六州之地,如今还只是章句之学。
先不说这个,陕西卫军屯田之事安排了怎么样?此事关乎明年北伐,不得不慎重。”
“已经抽调三分之二前去屯田,定不会耽误明年北伐之……”
话到这,一名内侍从门外进来,王本停下来静静等待着。
“太子殿下,方时方司柬求见。”
“方司柬来了,快请进来。”
说完,朱标眉眼带笑:“王卿等会也看看,说不定会有惊喜。”
王本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朝廷官员名字,并没有发现方时这个名字,不由得问了一句:
“方司柬是刚上任的吗?”
“嗯,他和王卿一样,都是朝廷遗落民间的大才。”
话音未落,方时已经走了进来,对了朱标行了一礼之后,就站在一旁等候。
看到方时一副毕恭毕敬,老态横秋的样子,朱标忍不住打趣:
“方司柬,你是十八不是八十,怎么还不如孤有活力。”
“礼不可废!”
朱标摆了摆手:“有这心就足够了,一些形式不必太在意,在孤这里放轻松点。”
话罢,朱标又指了指王本旁边的座位:
“你坐到春官王本旁边,孤想问问你的意见。”
“是!”
等方时坐下,朱标将科举一事,简短的说了一遍。
“你觉得此事该如何去做?”
方时想了一会,才缓缓开口:
“南方富庶之地,士子本身就比北方多,加之晦庵先生传道之地一直在南方,若以四书章句为主,北方士子必定弱于南方。
微臣能想到的办法只有分榜取士,异地为官。
北方以康成先生为主、南方以晦庵先生为主,再以这些士子当官后的情况,来决定以后科举是沿袭蒙元旧制,还是重新创立。”
王本摇了摇头:“如此还是有了区别,双方治学不一,就容易造成治国理念不同,前宋党争之事,大多也是因此。”
方时看了眼王本,心中暗暗赞叹:
[不愧是四辅官,这见识我是拍马也赶不上。]
“王春官说的是,方某有些想当然了。”
王本会心一笑:“方司柬也启发了我,南北分榜确实是个好办法,朝廷可以降低北方士子的难度,提高南方士子的难度。”
[还是要朱子集注吗?]
朱标暗自一叹,他其实心中更喜欢方时的方法,朱子集注的弊端他比任何人都看的明白。
选了朱子集注,就给了朱元璋愚弄读书人的机会,往后大概率是不会出现治国大才。
[不行,得再拖延一下,爹想要用商鞅愚民之法来愚弄读书人,却忘了空谈误国。]
[一旦成功,天下士子全部研读朱子集注,单单三纲八目就得逼疯一群人,就算自己将来登基了,也难以改变。]
[唉,理学是好的,一旦与父皇的想法沾染上,将来也会变了样。]
想到这,朱标目光晦暗不明,淡淡开口:
“单单一个科举还不够,北方不仅仅有士子,还有百姓,让百姓归心才是最关键的。”
王本微微低头,余光瞥向朱标,仿佛要看穿什么:
“陛下已经决定迁徙人口去山西,利用南方百姓来潜移默化,想来已经足够了。”
“不够!”
朱标果断摇头:“幽云十六州失去太久时间了,就算父皇让四弟就藩北平也不够。
科举不仅仅事关北方士子,也关乎北方百姓,朝廷必须要利用好科举一事,让北方百姓感受到大明的好。”
[都在温饱线上挣扎,科举与百姓有个屁关系,不过这托词找的好,谁也说不出什么。]
[看来朱标是不同意王本的建议,也不知道为什么。]
想了一会也没头绪,方时从怀中掏出奏疏递上:
“太子殿下可以看看这个,或许可以让北方百姓知道,大明跟历朝历代都不一样,只有大明才是真正将百姓看在眼里的。”
朱标接过奏疏,刚打开就愣了下:
“你这奏疏倒是跟别人都不一样,不仅没有赞美之语,连个敬语都没有。”
“第一次,微臣下次改。”
“别,这样很好,孤就喜欢开门见山。”
朱标一边看着,一边打量着方时,实在想不通年纪轻轻的一个人,怎么这么了解这些当官的。
半晌之后,朱标将奏疏递给王本:
“你也看看,若是没问题,孤就将这奏疏递上去。”
王本看了眼,心下一惊,不说内容,就说这写奏疏方式,就值得所有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