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言情 训诂学上册

第4章

  

训诂学与音韵学之基本概念探析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训诂学与音韵学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照亮了古代语言文字研究的道路。它们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瑰宝,更是连接古今、沟通心灵的桥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训诂学与音韵学的基本概念,揭示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与学术价值,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框架。

一、训诂学:解读古文字的智慧钥匙

训诂学,顾名思义,乃是对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进行解释、阐释的学问。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单个字词的注解,更涉及对整篇文献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思想内涵的深刻理解与把握。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广泛,既包括经典文献中的疑难字词,也涵盖民间俗语、方言俚语等鲜活的语言现象。

(一)训诂学的定义与范畴

训诂学,简而言之,是研究古代汉语词义、语义及语用规律的学科。它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细致解读,揭示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帮助后人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训诂学的范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字词解释:对古代文献中的生僻字、难解词进行准确释义,确保读者能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

2. 语义分析:探讨字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变化,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特征。

3. 语用研究:分析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语言习惯,理解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4. 文献校勘: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文献,校正讹误,还原原文的真实面貌。

(二)训诂学的研究方法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多样,既有传统的文献考证、语言比较,也有现代的语言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等辅助手段。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献考证法:通过查阅大量古籍文献,搜集证据,对字词进行准确释义。这种方法注重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是训诂学研究的基础。

2. 语言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语言或方言中的字词用法,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这种方法有助于揭示语言的演变规律和地域特色。

3. 语言学理论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如语义学、语用学等,对古代汉语进行深入研究。这种方法能够揭示古代汉语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训诂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4. 计算机科学辅助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古代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这种方法能够提高研究效率,拓宽研究视野,为训诂学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训诂学的学术价值

训诂学作为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学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还能够揭示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通过训诂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历史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同时,训诂学还能够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和完善,为语言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音韵学:探寻古音律的奥秘之旅

音韵学,又称音系学或语音学,是研究语言声音的系统和规律的学科。在古代汉语研究中,音韵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通过对古代汉语语音的细致分析,揭示其音系结构、音韵规律及演变过程,为理解古代文献、还原古代语音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音韵学的定义与范畴

音韵学,简而言之,是研究语言声音的系统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语音的发音、组合、变化等多个方面,旨在揭示语言声音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在古代汉语研究中,音韵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 音系结构:分析古代汉语的音素、音节、声调等构成要素,揭示其音系结构的特点和规律。

2. 音韵规律:探讨古代汉语中声韵母的搭配规律、声调的演变规律以及音韵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3. 语音演变:研究古代汉语语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揭示其演变规律和趋势。

4. 方言音韵:分析不同地区方言的音韵特点,探讨其与古代汉语音韵的联系和差异。

(二)音韵学的研究方法

音韵学的研究方法同样多样且灵活,既有传统的音韵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也有现代的语音实验法、计算机模拟法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音韵分析法: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音韵现象进行细致分析,归纳总结出音韵规律和特点。这种方法注重音韵现象的描写和分类,是音韵学研究的基础。

2. 历史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方言中的音韵现象,揭示其演变规律和联系。这种方法有助于揭示语言声音的演变轨迹和地域特色。

3. 语音实验法:利用现代语音实验设备和技术,对古代汉语语音进行模拟和实验。这种方法能够直观地展示语音的发音过程和特点,为音韵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4. 计算机模拟法: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算法,对古代汉语音韵进行模拟和分析。这种方法能够处理大量数据,提高研究效率,为音韵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音韵学的学术价值

音韵学作为研究语言声音的重要学科,具有深远的学术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语音现象,还能够揭示古代汉语语音的演变规律和特点。通过音韵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语言习惯、文化特色以及民族迁徙等历史信息。同时,音韵学还能够促进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发展,为语言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此外,音韵学在诗词创作、戏曲表演、音乐教育等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训诂学与音韵学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促进

训诂学与音韵学作为古代汉语研究的两大支柱,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汉语研究的完整框架,为理解古代文献、还原古代语言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内在联系

1. 研究对象的一致性:训诂学与音韵学都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揭示其语言特点和规律。只是侧重点不同,训诂学更注重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而音韵学则更关注语音的系统和规律。

2. 研究方法的互补性:训诂学与音韵学在研究方法上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训诂学中的文献考证法、语言比较法等可以为音韵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证据;而音韵学中的音韵分析法、历史比较法等则可以为训诂学研究提供科学的语音依据和解释。

3. 学术目标的共同性:训诂学与音韵学的学术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传承中华文化。它们通过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共同揭示了古代汉语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相互促进

1. 训诂学对音韵学的促进作用:训诂学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入解读和字词释义,为音韵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背景信息。这些语料和背景信息有助于音韵学家更准确地分析古代汉语的语音现象和规律,推动音韵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2. 音韵学对训诂学的促进作用:音韵学通过对古代汉语语音的系统分析和规律总结,为训诂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语音依据和解释。这些语音依据和解释有助于训诂学家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字词意义和用法,推动训诂学研究的不断进步。

四、结语

训诂学与音韵学作为古代汉语研究的两大瑰宝,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对训诂学与音韵学基本概念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训诂学与音韵学的交叉融合和相互借鉴,共同推动古代汉语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繁荣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和思路,为训诂学与音韵学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训诂学概述:上古音、中古音与近代音的流转与探寻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训诂学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它不仅是解读古代文献的钥匙,更是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训诂之学,旨在探究语言文字的奥义,明辨音义之异同,而音韵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精髓。本文将从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三个维度,概述训诂学中的音韵流转,以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汉语音韵的博大精深。

一、引言:训诂学与音韵学的渊源

训诂学,古称“小学”,乃研究语言文字之学问,涵盖字形、字义、字音等诸多方面。其中,音韵学作为训诂学的重要分支,专注于探究语音的演变规律与特点。自古以来,音韵学与训诂学便如影随形,相互依存。音韵之学,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语音信息,更能揭示语言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训诂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二、上古音:鸿蒙初辟,音韵萌生

上古时期,汉语音韵尚处于萌芽阶段,其特点为音韵系统相对简单,但已初具规模。据《诗经》、《楚辞》等古籍记载,上古音中已存在声母、韵母、声调等基本要素,且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音韵规律。

1. 声母系统:上古音的声母系统较为简单,但已包含清浊、送气与否等区别。如“帮、滂、并”等唇音声母,以及“端、透、定”等舌音声母,均在上古音中有所体现。

2. 韵母系统:上古音的韵母系统相对复杂,包含多个元音及辅音韵尾。如“之、职、蒸”等韵部,不仅反映了上古音的韵母特点,也为我们探寻古音提供了重要线索。

3. 声调系统:关于上古音是否已有明确的声调系统,学界尚存争议。但从古籍中的押韵规律及音韵特点来看,上古音中已初步形成了声调的概念,为后世声调系统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上古音的音韵特点,不仅体现在其声母、韵母、声调等具体要素上,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通过上古音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风貌与文化的印记,感受古人对于语音的敏锐感知与精妙运用。

三、中古音:承上启下,音韵繁盛

中古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化的日益繁荣,汉语音韵也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韵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古音韵学的正式形成与成熟。

1. 声母系统:中古音的声母系统在上古音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不仅声母的数量有所增加,而且清浊、送气与否等区别也更加明显。如“精、清、从”等精组声母,以及“知、彻、澄”等知组声母,均在中古音中得到了明确的区分。

2. 韵母系统:中古音的韵母系统同样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韵部的划分更加细致,韵母的数量也大幅增加。如“平水韵”中的一百零六韵,便是对中古音韵母系统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同时,中古音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入声韵,进一步丰富了韵母的种类与特点。

3. 声调系统:中古时期,声调系统得到了正式的确立与完善。以“平、上、去、入”四声为代表的声调系统,不仅为古代诗词的押韵提供了严格的规范,也为后世音韵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古音作为汉语音韵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不仅承上启下地连接了上古音与近代音,更以其独特的音韵特点与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中古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感受古人对于音韵之美的追求与探索。

四、近代音:时代变迁,音韵演变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与文化的交融,汉语音韵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与发展。近代音的形成与演变,不仅受到了内部语言因素的影响,更受到了外部社会环境与文化交流的深刻影响。

1. 声母系统:近代音的声母系统在中古音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部分声母的合并与消失,以及新声母的产生等。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汉语音韵的演变规律,也体现了时代变迁对于语言的影响。

2. 韵母系统:近代音的韵母系统同样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随着语音的演变与方言的分化,韵母的种类与数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部分韵母的合并与分化,以及新韵母的产生等。这些变化不仅丰富了近代音的韵母系统,也为方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3. 声调系统:近代以来,声调系统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虽然“平、上、去、入”四声的基本格局得以保持,但各声调的实际读音与调值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汉语音韵的演变趋势,也体现了地域文化对于语音的影响。

近代音作为汉语音韵发展史上的新阶段,不仅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与文化的烙印,更以其独特的音韵特点与演变规律,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语言演变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视角。通过近代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社会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感受汉语音韵在历史长河中的流转与传承。

五、结语:训诂学中的音韵流转与文化传承

训诂学作为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其音韵部分无疑是我们探寻古代文化、理解历史变迁的重要窗口。从上古音的鸿蒙初辟,到中古音的承上启下,再到近代音的时代变迁,汉语音韵的每一次演变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精髓。

通过训诂学中的音韵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追溯汉语音韵的源头与演变轨迹,更可以探寻古代社会的风貌与文化的印记。无论是上古时期的简朴与原始,还是中古时期的繁荣与辉煌,亦或是近代以来的变革与交融,都在汉语音韵的流转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同时,训诂学中的音韵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古代文献、解读文化密码的重要工具。通过音韵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语音信息,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总之,训诂学中的音韵流转与文化传承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通过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汉语音韵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韵味。在未来的研究中,让我们继续携手前行,在训诂学的广阔天地中探寻更多的知识与智慧。

浅谈训诂学:音韵与训诂之关联

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训诂,就是解释古代文献里词句的意义。所谓“训”,就是“训释”,指用通行的语言解释古代文献里词句的意义或解释某个字的字义和用法;所谓“诂”,就是“故言”,“故”即“古”,“故言”就是“古言”,指古代的语言,也指用古代的语言解释古代文献里的词句或解释某个字的字义、用法等。“训诂”连用,最早见于西汉时期。《汉书·艺文志》里列出“训诂”之书。《说文解字·言部》:“诂,训故言也。”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字之义,通于古今。”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注意到了音义之间的关系。《礼记·中庸》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早在秦始皇时代,“书同文”作为重要的国策之一被提出,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共同的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口语要“同音共语”,书面语要“书同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也提到:“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意义出发,把全部汉字归并为540部,建立了540个意群;每部立一部首,共定540个部首。540个部首的确定,都是从意义出发的(只有“一丨丄丅丿乙”等极少数是单纯从字形定部的)。《说文解字》以小篆为字形根据,建立540部,每部立一部首,共540个部首,这是汉字建立的第一套系统的检字法。540部的建立,既是从字形出发,又是从字义出发的。同部的字,在意义上大都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可见,《说文解字》的540部,是汉字按意义编排的字典。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声音》说:“夫声者,物之动也;音者,物之成也。物动则有声,物成则有音。音有大小,故乐有清浊。理声之韵,合乎音律谓之音。”应劭将“声”“音”加以区别,并注意到了音有“大小”“清浊”的不同,已经接触到音韵学的核心问题。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音辞》篇,更是涉及了语音的演变、方言的差异、文字的读音、文人的读音、音韵与字义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且都有颇为精到的见解。例如,他谈到语音是随时间、地域而变化的:“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北则以‘北’为‘涉’,南则以‘南’为‘洽’,‘洽’者,‘合’也,‘涉’者,‘步’也,音有楚、夏,则字有南北矣。”他指出了“古语与今殊别”,即古今语音是有变化的。他还谈了南北方音的差别,认为当时的南方语音多存古音,并举例加以证明。

到了唐代,由于“唐诗”的空前繁荣,推动了音韵学的研究。诗人讲究押韵,就需要研究韵类;诗人讲究平仄,就需要研究声调;诗人讲究“炼字”,就需要研究同音字、同义字、同源字。唐代,出现了研究音韵的专著,如李涪的《刊误》、释处忠的《元和韵谱》等。尤其是释处忠的《元和韵谱》,在隋代陆法言《切韵》的基础上,分韵为206韵,又合并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对后世影响很大。

宋代,陈彭年等人奉诏重修《广韵》。《广韵》共收字26194个,注文191886字,把同音字归并在一起,共为206韵(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比《切韵》增加1韵;每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韵目,共206个韵目(即206个韵)。《广韵》是韵书,也是字典,它把文字学和音韵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广韵》按声调的不同,把字分成四类,叫做“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每个声调下再按声母的不同分为若干“韵”,每个韵内再按韵母的不同(即主要元音及韵尾的不同)分为若干“小韵”;每个小韵内的字都是同音字,但同音不同义的字要分别加以解释。《广韵》206韵的韵目,实际上也是206个小韵的代表字。《广韵》作为一部重要的工具书,在训诂学、音韵学、文献学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重要资料之一,也是研究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的重要参考材料之一。

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也是音韵学的鼎盛时期。以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桂馥、郝懿行、俞樾等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在训诂学和音韵学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王引之的《经义述闻》、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郝懿行的《尔雅义疏》、俞樾的《群经平议》等,都是训诂学的经典之作。与此同时,陈澧的《切韵考》、章炳麟的《国故论衡·音理论》、黄侃的《音略》《声韵通例》等,则是音韵学的经典之作。这些著作,都体现了作者在音韵、训诂等方面的深厚功底和卓越见识。尤其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更是将音韵与训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注释《说文解字》的过程中,既解释了字义,又阐明了字音,还分析了字形,真正做到了“形音义三者互相求”。

训诂与音韵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训诂要借助音韵的知识来正确地解释字义。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本身并不直接表音,但字音对于字义却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同一个字形,如果读音不同,往往意义也不同(即所谓“同音异义”);反之,不同的字形,如果读音相同或相近,则意义往往也相同或相近(即所谓“同音同义”或“音近义通”)。因此,在解释字义时,必须考虑到字音的因素,借助音韵的知识来确定字义的范围和界限。

另一方面,音韵的研究也离不开训诂的帮助。因为音韵是语音的系统,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存在的基础。要研究音韵,就必须首先了解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了解每个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这就需要借助训诂的知识来解释词义、分析词义的变化和引申关系等。同时,通过训诂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语音的演变规律和方言之间的差异等音韵学问题。

总之,训诂与音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训诂实践中,我们要善于运用音韵的知识来解释字义;在音韵研究中,我们也要善于借助训诂的成果来深化对语音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问——训诂学。

此外,训诂学与音韵学的结合还体现在对古籍的整理和研究上。在古籍整理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难读的字或难懂的词,这时就需要借助训诂学的知识来解释它们的意义。而音韵学的知识则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这些字的正确读音,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古籍的内容。同时,通过对古籍中语音的研究,我们还可以了解古代语音的演变和方言的分布情况,为语言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在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训诂学和音韵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我们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不断拓展训诂学和音韵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计算机辅助下,我们可以建立大规模的语料库和数据库,对古代文献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通过网络平台,我们可以实现跨地域、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训诂学和音韵学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训诂学和音韵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

展望未来,训诂学与音韵学的结合将会更加紧密,它们将在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